您,健檢了嗎?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健康檢查對民眾而言並不陌生,更成為企業員工福利的一環。

參加健檢,究竟是為了對公司交差,還是認真管理自我健康?
健康檢查報告出爐後,面對觸目驚心的紅字該怎麼辦?
檢查項目均ALL PASS是否代表無病無痛可以高枕無憂? 

本文解開健檢迷思,教您如何聰明做健檢、看健檢報告。

文/陳盈如

俊明是超級工作狂,加班熬夜是家常便飯,對工作是全力以赴,但對自己的健康卻是馬馬虎虎。頂多是倚賴公司每年提供的健檢福利,勉強接受半天至1天的到院檢查。為了節省時間,只挑例行如:抽血、X光、超音波……等簡單的項目,至於複雜性的大腸鏡、胃鏡等大多跳過。心態上是「有做有交待」,以不拂逆公司的美意為原則,檢查出來的報告後,隨便翻翻後就塞到抽屜,數值黑字紅字什麼的也不怎麼關心,只是又多了一本內容雷同的「健檢報告」而已。「反正有去檢查,加減有保佑啦」,俊明心存僥倖地這麼想。

身為職業婦女的美麗,工作和家庭兩頭燒,使得身心俱疲。平時她就有頭痛、頭暈的症狀,三不五時胃痛、心悸等症狀一起來報到,同事常稱她「菜菜子」(面有菜色)。美麗對於健康檢查的結果極為敏感,因此,當報告出來後,她總是神經質地反覆看著檢驗數值高低的變化,有時看到報告檢查無異狀時,還會懷疑檢查的精確性……。

良達是在長年在商場打滾的企業老闆,平時跟客戶交際應酬菸酒樣樣來,大吃大喝又沒時間運動,但他總認為自己身體像鐵打的一般,聽到朋友去「健康檢查」,總覺得與自己無關。某天突然聽聞同業的李董事長悶不吭聲在睡夢中一覺不醒就走了!心中的驚惶立刻轉為實際行動,花了新台幣數十萬元,參加「貴族式健檢」,檢查結果沒有什麼大問題,良達的心中頓時覺得好似買了張長年保單,3年、5年內不必再做「健康檢查」了。

你是俊明、美麗還是良達,或者,「健康檢查」這個字眼從來都跟你沒有關係?

健康管理策略 身體績效報告

隨著生活水平提升,「健康檢查」已經成為民眾常用的語彙。根據吉美健檢中心院長楊培鎮表示,台灣每年約有30萬人次接受健康檢查,而且數字逐年增加中。隨著民眾日益著重健康管理的潮流趨勢,也促使健檢的內容逐漸多元化,從一般公司行號提供的員工福利團檢,到需花費新台幣數十萬元的「貴族式健檢」種類繁多。

楊培鎮強調,定期做健康檢查就像企業定期做績效評估一樣,目的在偵測出疾病,並降低罹病的風險。例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肝功能異常、大腸直腸癌炎等疾病,患者在早期階段,幾乎沒有任何症狀,唯有透過定期健檢來提高警覺性。但健檢報告不是保固書,還是有其醫學與科技的限制,譬如:血管完全暢通也可能會有出血性中風,或是來自心臟的小血栓脫落漂流到腦部導致缺血性中風等,可能是健檢當下無法檢驗出來,因此健檢中心也有責任讓受檢者確實了解,以免自認安全而忽略任何異常警訊。

楊培鎮根據經驗指出,受檢者的心態影響甚鉅,「我常發現很多上班族,因為工作太忙,小毛病拖成大病時都還不自知;也有人是對健檢抱著超高標的期待,認為做了檢查後,從此就百病不侵。事實是,有些疾病目前並無早期篩檢的方法,更何況也不是一次篩檢就可以正確查驗出來的,健康檢查報告正常並不表示健康無虞,抱持著有燒香就有保佑的心態是錯誤的。」他正色地說道。

揮別大拜拜式 定期定額投資

究竟要如何要讓健檢效益發揮到最大,面對各式促銷花招及琳琅滿目的健檢套餐,又該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健檢項目?

以目前坊間的健診機構大致分為:私人健診中心、醫院附屬的健診中心、健檢預防醫學中心,以及結合美容和醫院醫療團隊的健診中心來說,健檢的項目有一般的體檢,像是肝、腎、膽固醇、血液及血糖的檢查,或是探索體內最深層細胞環境的預防醫學檢測等,費用從新台幣幾百元到上萬元不等。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家醫科醫師張郁梓就提醒,與其每年都像大拜拜似地做相同一套檢查項目,既浪費金錢,也得不到預期效果。最好的方法是事先詢問熟識的醫師,根據自身的性別、年齡、家族史,計算個人罹病機率,再評估何時開始接受檢查及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健檢方案。例如:在預算有限情況下,檢查可放在2大重點:

1.對生活品質、性命影響的疾病偵測。
2.最常見但初期卻沒有明顯症狀的疾病。

楊培鎮則建議採用「定期定額投資」的概念,來規劃個人健檢內容。他說:「就跟買基金、保險一樣,每年固定付費,可以享用多年之後的利潤回饋;同樣的道理也可用在健康檢查上,尋求專業諮詢,配合不同年齡層做不同項目的健檢套餐,來定期累積健康財富,如:40歲以上完整癌症、中風、心血管篩檢,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的,是值得參考的健康管理策略。」

數據解讀靠專業 追蹤診斷不可少

很多人都有同樣的經驗,拿到健檢報告後,被檢驗數據弄得霧煞煞,有看沒有懂。更常不明究理地就被箇中的紅字嚇出一身冷汗。

其實,健檢在專業上的要求並不亞於其他科別,負責的醫師除了要有專科訓練的背景外,還需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能夠提供受檢者完整的諮商服務,並協助轉診或追蹤治療等服務。

「健檢醫師要面對九成以上均是所謂的『健康者』,所以更較其他臨床醫師需要高度保持警戒,報告的數據只能代表受檢者當時的身體狀況,他在檢查前的生活狀態和飲食,都會影響檢查的結果值,因此,更要確實研判每一項數據,針對健檢報告對受檢者提出充分解說,這才是專業的做法。」楊培鎮專業地說道。

張郁梓也說,光是一堆數據不足以代表一個人的健康狀況,也同時要符合臨床的綜合健康評估才算完整,「拿到健康檢查報告後,都應與醫師討論異常指數或是診斷的意義,通常醫師都會配合病史詢問和對身體各部位的看、觸、聽、聞等,再給予醫藥、生活、飲食上的建議,受檢者應遵從醫矚,至各專科做追蹤診斷,再行治療,或是改變日常生活習慣,減少日常中的危險因子,如此健康檢查才有實質的意義。」

健康檢查是一種篩檢,並不是一種深入追蹤和診斷,更不能保證將全身大大小小的毛病通通找出來,若因疾病的種類繁多,為了要篩檢許多可疑的疾病而做各種精密的檢查,對社會和個人都將形成醫療資源的浪費,人生要過得精采、有品質,除了壽命要更長,更重要的是生活品質要好,唯有聰明定期安排做健檢,尋求專業諮商,才能針對疾病採取有效防禦措施,也才能讓生命得以平安,喜樂常在。

健康檢查Q&A

Q:健檢檢查項目有哪些?可以篩檢出哪些疾病? 

A:疾病經篩檢後加以早期治療,的確可以減少遺憾和死亡率,而且篩檢方式要敏感度及準確度高,加上費用合理,那才有篩檢的意義。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高尿酸症、子宮頸癌、肝癌、大腸癌、乳癌等疾病就符合以上要求,而值得列入「健康檢查」的範圍中。

針對不同年齡層、性別與高危險群,機構會建議不同的檢查項目與週期,而個人根據經濟能力與重要性可能會要求更先進的高價項目。所以還是請專業的醫師量身訂作,才能安排適合個人的健康檢查。

Q:健康檢查結果都正常,代表我很健康?

A:要認清楚各種健檢項目的限制。如果是一般的成人健檢是提供基礎的篩檢,即使報告都是正常,也只代表未發現疾病,未受檢的部分不一定正常,拿到檢查報告應與醫師討論診斷的意義,才能得到更全面性的解答。

健康檢查報告是有期效的,疾病有潛伏期,病程是會進展的;環境在變,身體也會受影響,若家族有癌症、糖尿病、其他遺傳性疾病患者等,也應接受全套或特定項目的健檢,以便有更精準的數值參考,避免誤診。

Q:有病就要接受健康檢查,看看身體出了什麼毛病? 

A:完全錯誤,有病就要找醫生,健檢不能取代看診,更不是醫療行為,健檢的角色和定義是:在早期發現毫無徵兆的疾病(如:腫瘤、心血管異常等),以期早期治療,屬於預防醫學的一種。

Q:在醫院健檢一定會比診所等健檢機構好? 

A:答案是各有優勢,視個人需求和喜好而定,醫院的醫師團隊陣容堅強,民眾可以立即前往門診治療,是最大的好處;但所謂的健檢診所機構則強化了個人健康管理的專業性,融合專科醫生諮詢,營養食譜建議,追蹤、轉診服務,甚至是治療,建立個人健檢檔案等措施,能為健檢者提供全程客制化的服務。
轉載自能力雜誌電子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eg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