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新聞網 2008/04/17
上網可蒐集資訊,可和遠方朋友聊天打屁,也可打發時間,但如果成天掛在網路上,就要懷疑是否罹患了網路成癮症。美國匹茲堡大學設定的一套檢測標準,也許可讓每個網友測試自己有無此一傾向。


上網可蒐集資訊,可和遠方朋友聊天打屁,也可打發時間,但如果成天掛在網路上,就要懷疑是否罹患了網路成癮症。美國匹茲堡大學設定的一套檢測標準,也許可讓每個網友測試自己有無此一傾向。

這套已被全球精神科醫師廣泛採用的檢測標準,共提列8種症狀,如果符合其中5種以上,就可能達到網路成癮。


這8種症狀如下: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

----------------------------------------------------------------------
我上網 我才存在→網路成癮症

‧聯合新聞網 2008/04/17
如果上網後,就不想離開,離開電腦才沒幾分鐘,卻又急著想再度上網,最好找精神科專科醫師徹底診斷,確認是否罹患了網路成癮症。根據最新統計,高達15%網友罹患這種精神官能症,患者整天想的、做的,無非是上網,若不及早治療改善,後果堪虞。


如果上網後,就不想離開,離開電腦才沒幾分鐘,卻又急著想再度上網,最好找精神科專科醫師徹底診斷,確認是否罹患了網路成癮症。根據最新統計,高達15%網友罹患這種精神官能症,患者整天想的、做的,無非是上網,若不及早治療改善,後果堪虞。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主治醫師王仁邦警告,成天打電動、逛網站、與人聊天或談情說愛,不僅耗費大量時間在虛擬的網路世界中,且會忽略現實生活中該負的責任與人際關係。


不久前,多位國內精神科醫師架設網站針對網友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15%受訪網友出現不等程度的網路成癮症。這些網友以男性居多,年齡大都是20歲上下的年輕人,他們通常擁有大學以上的高學歷,每天上網時間長達3至5小時。


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陳志剛指出,13到19歲是自認同危機的高峰期,這些年輕人需要對象協助人格成長,他們最常倣同的對象是爸爸媽媽,但爸媽往往忙於工作,沒空理他們,迫使得他們只好轉而向同學、朋友或偶像團體尋求心靈慰藉。


當同學、朋友或偶像團體都無法讓他們如願,自我認同危機就開始浮現,不用面對面接觸的網路世界就可能取而代之。陳志剛說,在上網玩線上遊戲或賭博時,大腦會大量分泌多巴胺及腦內啡,讓他們有種飄飄欲仙的滿足快感,終至沈陷其中,無法自拔。


王仁邦表示,網路成癮症可分網路性成癮、網路人際關係成癮、網路強迫症、電腦成癮症及資訊缺乏恐慌症等五種,出現這些病態的網友,上網尋找的往往不是資訊,而是社會支持、性滿足,甚至在網路上創造一個全新的人格。


最讓王仁邦擔心的是,部分網路成癮症患者合併有焦慮、強迫症、社交畏懼症及失眠等精神症狀,如果不儘速就醫接受專業治療,日常生活很可能受到嚴重影響,進而對身心健康造成重大危害。


面對成天上網的孩子,陳志剛建議家長別放任不管,也不要動不動就生氣打人,應給予更多的愛與關懷也不妨陪他們一起上網,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再和孩子訂下約定,協助他們逐漸脫離網路的控制。


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與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明天起分別在北中南區舉辦第6屆心靈影展,放映「虛擬偶像」、「網交甜心」、「電車男」、「勾引陌生人」、「刺青」及「網路上身2」等6部電影,民眾可免費入場觀賞。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

-----------------------------------------------------------
最怕窄男窄女

‧聯合新聞網 2007/12/31
小學老師Any在「阿茲海默行館」部落格裡,呈現她的創意教學方案、寫作指導、校園事件的省思和學生、家長互動,獲得不少回響,還成為研究生觀察部落格互動的個案。


小學老師Any在「阿茲海默行館」部落格裡,呈現她的創意教學方案、寫作指導、校園事件的省思和學生、家長互動,獲得不少回響,還成為研究生觀察部落格互動的個案。

網友給Any老師不少掌聲,但她說「有時猛然一想,每天掛在電腦前太久,像陪伴孩子成長等生活中的事物就容易被忽略。」因此,她偶爾會「良心發現」,把部落格暫放一邊,掛起「休館中」公告。


部落格世界多采,各種主題都能找到;藉著「串連」、「引用」等機制,讓訊息交流更強。


學者認為,部落客藉由點閱人數的增加、對文章表達適當意見等等方式,建立網路上的虛擬人際關係,獲得心理滿足,不乏自我娛樂效果。


正如Any老師所說的:書寫部落格已經讓記錄成為一種習慣,分享也像呼吸一樣自然。所以許多部落客都說,玩部落格不入迷很難,認真經營真的很花時間;如果因此打亂了現實生活,先停一陣子也沒關係。


台大新聞研究所所長彭文正認為,只要能善用,網路是最好的自修工具;他肯定部落格可以成為知識交換、傳遞的好工具,特別是對網路的重度使用者來說更是如此。因此部落客之間的互動、對話,常有許多智慧的火花,充滿創意,值得追蹤、學習。


剛從台大新聞研究所畢業的黃如旭,為了研究網路交友現象,就透過部落格廣徵喜歡在網路交友的心聲,不僅豐富他對網路人際傳播的視野,也因此順利拿到碩士學位;彭文正認為,黃如旭為學術界創造一種新研究方法。


有人說:一個經營良好的部落格,就是一分現成的履歷表,也是經營「個人品牌」的好地方。由於部落格同時具備社群及內容網站和個人化媒體等特質,如果內容吸引人或具專業度,容易型塑出「專家」的光芒,因而吸引眾多粉絲跟隨。


不過,前暨南大學校長李家同就對部落格文化不太苟同。


他曾在演講時指出,許多大學生的文章主旨不明、前後明顯矛盾,可能與大學生喜歡未經修飾、不合邏輯的部落格文章有關。但也引起部落客的反駁。


文化大學廣告系主任羅文坤則認為,部落格可以成為很好的學習工具,但是時下的年輕人花太多時間經營、瀏灠部落格,如果交換的都是言不及義、缺乏知識價值的內容,難免排擠學習的時間;如果從小就在虛擬世界裡獲得人際關係的鼓勵,若因此讓網路取代真實世界的社會化過程,不僅會造就更多守著電腦不放的「宅男」、「宅女」,也很可能成為眼界和人生經驗都變得狹窄的「窄男」、「窄女」。


【聯合報╱記者鄭朝陽/台北報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eg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