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過於謹慎,也是言行愚蠢的一大特徵。

舉例來說,碰到有人問路的時候,原本你只需要回答:「第三個紅綠燈的路口向左轉,走五十公尺左右,你會看到左邊有一棟建築物,它的一樓是咖啡館,而你要找的地方就在它的三樓。」但換作是行事謹慎的人,就會拉里拉雜說明了一大堆:「你順著這條路走,過了和××路的交叉口後,往前會再經過一個比較小的路口,然後就會碰到三叉路。在那個路口的右邊轉角有個藥局,旁邊就是便利商店。你從那裡左轉沒多久,就會看到一家居酒屋,然後再繼續往前走大約五十公尺,你會看到左邊有個三層樓的建築物。它的一樓是咖啡館,你一看它的招牌就知道了!而你要找的地方就在那棟的三樓。」

說話的人態度愈是小心謹慎,聽的人就愈模糊。

這類型的人似乎討厭事情不清不楚的,所以才會凡事都需要細說從頭。再舉個例子,假設大夥兒聊到去韓國旅行時吃到當地辛辣美食的經驗。原本只需要單純將自己在韓國所吃到的菜色的感覺說出來即可,但這類型的人從開場白-「我也和朋友一起去過‧‧‧」之後,便興緻勃勃地說了一大串關於那個朋友是什麼樣的人、他又是因為什麼樣的機緣才會去韓國等等無關痛癢的事。假如他描述得還算精采也就罷了,偏偏他們生性謹慎,講話處處小心翼翼的,聽來一點也不有趣。

於是,聽者往往不知不覺中已經搞不清楚原本的話題究竟是什麼,而說話的人也因為愈聊愈細瑣,終至偏離了主題。因此,和這類型的人聊天,經常會有不了了之的感覺。
謹言慎行固然是件好事,特別是當你遇到演講一類的場合,每個人都必須說上十分鐘以上的話時,那麼做並無不當。假如你所說的內容還十分引人入勝的話,別人就更沒什麼好抱怨的了。但若是二人以上的交談,解釋得太囉唆時,反而會影響到話題的進行。

比較容易理解的方式應該是:先把事情的重點提示出來,讓對方大略有個粗淺的瞭解之後,再針對相關細節慢慢解說。例如,前面所提到有關韓國菜的話題,你應該要針對料理本身來發表意見,除非對方主動提出問題:「你說的朋友是什麼樣的人?」或者「你怎麼會去韓國?」表示他對這方面有興趣多瞭解一些,你再往下說明,這樣會比較好。

此外,這種人還有個傾向,那就是當身邊的人難得氣氛聊得正熱,他卻會獨自一人在一旁鑽牛角尖想些細節末微的事。例如,當大夥兒興高采烈討論著:「下次我們開車出去玩!」這時候,他心裡就會開始盤算著:事情如果成定局,他要帶些什麼東西去?要穿什麼樣的衣服?帶多少錢才夠?萬一下雨怎麼辦?如果發生交通意外該如何因應?出門前如果有人臨時肚子痛去不了,怎麼辦?‧‧‧諸如此類,他都要列入考慮。不!若光只是考慮那還好,問題是他還會講出來!

當然,很難有人可以準備得像他這麼周全了。更何況,也許哪一天真的會派上用場。當所有的人都被興奮沖昏了頭,光只想到好的一面時,的確需要有人保持冷靜,設想各種可能的狀況,並做好一切必要的預防措施。

可是,這些事不需要一開始就操心。你應該先把大致的計劃擬定好,稍後再來一一安排這些細節,才是比較合乎實際的做法。

周圍人的對策

面對這類型的人,你必須慎重考慮好怎麼運用他的長處才對。因為他們有令人傷腦筋的一面,例如容易製造冷場、講話別人聽不懂等等,但也有他們難得細心的優點。

因此,只要他們沒有搞錯事情的方向,說出什麼太奇怪的話來,你也就盡量容忍他們的缺點,多聽聽他們對於細節方面的看法吧!

自我警惕的要訣

這類型的人能否有所自覺,端視他們受到自己過於謹慎毛病的牽連所吃過的虧有多大。否則,即使別人半諷刺地對他說:「你還真注重小節喔?」他可能也聽不出對方有什麼不好的意思。

像這樣的人,唯有碰到長輩或上級提醒他說:「你不用考慮那麼多細節」,他才會發現到自己的缺點。不過,儘管他們多慮,卻不見得會給周遭的人帶來太大的麻煩。只是就工作上的表現來說,這類型的人所得到的評價,通常還是偏低的。

如果你發覺到自己可能有這樣的缺點,不妨將新聞報導的要領熟記在腦海中-一般報紙在報導消息的時候,通常都會先列出重要的標題來,緊接著便是內容提要,最後才是本文。依此順序的說話方式是最容易被理解的。反過來說,假如你一開口說話就直接切入本文,既沒有標題也沒有大綱的話,大概沒幾個人能夠聽得懂。因此,平日不管是寫文章還是說話,就請多學學新聞報導的口吻吧!

你要糾正的不光是說話的口吻,還包括思考的模式。也就是說,你必須養成先將思緒集中在大方向上,再慢慢朝著細節來構思的習慣。如果你一開始就將焦點鎖定在一些旁枝末節上,便無法掌握事情的整體面相,那麼想要進入狀況便有所困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eg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