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自己
作者:李開復
初版日期:2006 年04 月 12 日
 
第一章  成功──做最好的自己

「不虛度此生,就是我的成功」

曾經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工作的潘錦輝是一個典型的女才子。在清華大學電子系讀書時,她就天資過人,同時又兼具誠懇、謙遜等品德。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實習時,潘錦輝用她靈活而敏銳的思維方式以及鍥而不捨的鑽研精神,贏得了許多專家的一致好評。後來,潘錦輝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史丹福大學深造,並有機會在許多國際知名的大企業中工作。

在常人眼裡,潘錦輝的人生旅途可謂一帆風順,但潘錦輝自己卻不這麼想。她常常問自己:成功究竟是什麼?難道學業和事業上的一帆風順就是最大的成功嗎?難道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名和利就是最大的成功嗎?如果成功只有一種定義,那麼,自己多年來擁有過的許多美好的憧憬和設計又該如何實現呢?

有一天,一位學長無意間問潘錦輝:「你到底對做什麼感興趣呢?」這句話一下子點醒了潘錦輝,令她在一瞬間明白了許多:成功之路有許多條,成功的定義也有許多種,只要在理想的指引下,真正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真正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就是一種成功,就應該為此感到自豪和快樂。

從此,潘錦輝積極投入到樂觀、充實的人生當中。
工作時,她總是盡力做到自己的最好。每進入一個新領域,她都會無比興奮,因為可以從學習的過程中積累更多的經驗和知識,學到與不同的人相處、合作的技巧。

業餘時間裡,她在美國欣欣教育基金會擔任專案負責人和區域負責人,幫助中國貧困山區建學校、辦教育。在做義工的過程中,她認識了許多來自不同階層、不同領域的人。

潘錦輝說:「現在的我,經過了許多順境和逆境,雖然不知道在別人眼裡算不算成功,但卻更加自信和快樂。因為我學會了把遠大的理想變成具體的奮鬥目標──做好每一件事,快樂每一天。我不能確定自己將來能否獲得許多人推崇的名和利,但對我而言,成功就是不斷地超越自己,讓自己的人生快樂、充實、有意義。事業進步是成功,給家人快樂是成功,廣交朋友是成功,能對他人有所幫助是成功。成功並不遙遠,不虛度此生,就是我的成功。」

對成功的困惑

成功,一個既簡單又複雜,既平實又玄妙的字眼。在浩瀚的歷史長河裡,東西方的無數先賢為了悟透成功的真諦而皓首窮經;在紛繁的現代社會中,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為了追求或世俗、或理想抑或是有個性的成功而奔波忙碌。人人都在追尋成功,但卻很少有人能靜下心來好好想一想:

到底什麼是成功?
成功究竟能帶給人們什麼樣的滿足和體驗?
二十一世紀的年輕人應當如何追尋成功?
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經常令青年一代陷入迷茫和痛苦之中……

◎有的人見到社會上一夜暴富或一步登天的例子,就希望自己也能用速成的方式獲得地位和金錢。為了達到速成的目標,他們經常在「零和競爭」中傷害他人甚至危害社會。

◎有的人雖然考上了名牌大學,但他們似乎已經習慣了中學時代名列前茅的感覺。在大學校園裡,面對實力不俗的眾多優秀學子,他們惘然若失,甚至深感自卑,對自己的學業和前途喪失了信心。

◎有的人從小就處於被動狀態,讀書、選學校、選專業等等完全聽命於父母和老師。這些人不知道何為積極主動、何為自覺和自主,除了盲目的競爭、攀比以外,他們唯一可做的就只有虛度光陰了。

◎有的人考上大學之後,突然發現,可以由自己支配的時間驟然增多,但不知道應該如何管理時間、如何控制自己。這些人常因為對自己要求不嚴或交友不慎,沉迷於網路遊戲等不良習慣之中,最終既荒廢了學業,又耽誤了前程。

◎有的大學生對專業學習興致索然,對校園生活也提不起興趣,他們明知自己不喜歡或不適合所學的專業,卻既沒有勇氣改變現實,也沒有胸懷接受現實。

◎有的大學生面對校園裡流行的各種思潮和價值觀,如經商、創業、出國、從政等等,感覺無所適從或者人云亦云、朝秦暮楚,完全喪失了自己的立場和主見。

◎有的大學生把自己封閉在校園的圍牆之內,他們不了解社會現實,對社會實踐和就業深感恐慌,或者在求職時眼高手低,屢屢碰壁後又對自己在校園裡虛度光陰的做法自責不已。

◎還有許多年輕人無法處理好正常的人際關係,當自己在學習、生活或感情方面遭受挫折的時候,就會由此消沉下去,甚至走向極端(殺害同學的馬加爵就是一個極端的例子)、抱憾終生。

每個青年都嚮往成功,每個學生都企盼成功。有時候,成功好像近在咫尺,有時候,成功又似乎遙不可及。幾年來與中國各地大學生的面對面交流、與無數年輕人的網上溝通,令我真切地感受到,中國的青年一代經常會走入一元化成功的誤區無法自拔,他們迫切需要關於成功的指導和幫助,並希望學到真正有效、切實可行的成功法則。

我寫作本書的目的就是要為青年一代提供最真摯的幫助和最有效的指導。我願意和廣大青年讀者一道,探索成功的奧秘、尋找通向成功的道路。但在展示和講解具體的成功法則之前,需要先探討一個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話題:到底什麼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一元化成功的誤區

成功=管人?


我在中國工作的時候,認識了很多學生。其中有位來自名牌大學的同學,成績優異,智商和情商都非常出眾。有一天,這個學生問我:「開復博士,我希望自己能像您一樣成功。根據我的理解,成功就是管人,管人這件事很過癮──尤其是在每次發放薪水時,管理者一定會有大權在握的感覺。那麼,我該怎麼做才能走上管理者的崗位呢?」

我問他:「你認為,成功到底是什麼呢?」
他回答說:「成功就是有財富、有地位,成功就是做領導、做管理。」
我沒有想到,一個名牌大學的高材生對成功的認識竟然如此片面和膚淺。而中國社會歷來也有個通病,就是希望每個人都按照一個模式發展,衡量每個人是否成功時採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標準:在學校看成績,進入社會看名利。

我並不排斥將成績或名利視作成功的標準之一,但同樣有價值的成功標準還有許多種,不能因為強調成績、名利而忽視了其他因素,更不能因為推崇某一種成功模式而堵死了所有其他通往成功的道路。

片面追求成績或名利、限定成功方向的做法是典型的一元化成功模式,對青年一代的負面作用相當大。一旦走入一元化成功的誤區,就會因為急功近利和目光短淺而忘記了真正屬於自己的目標和理想,忘記了自己在社會中應有的價值和責任。即便最終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名和利,也不一定能體驗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在我看來,一元化的成功模式有兩個極為明顯的弊端:首先,一元化的成功會讓許多人失去正確的奮鬥方向。

在一元化成功模式的影響下,即便是某些最優秀的人,也往往不甘心於「自我評價」和「自我激勵」,他們時刻企盼著成為世俗評價體系中的「成功人士」,一旦遇到大的挫折,或是遭到機遇和命運的捉弄,就會逐漸喪失自信和快樂,甚至有可能就此走向迷茫或消沉。

還有85%的成功機會

有位學生曾發封信給我說:
「2004年7月9日,我收到了某重點大學電子資訊工程系的錄取通知書,整個村莊的人都為我高興。但我自己明白,這一結果與我的既定目標清華北大之間還有不小的距離,這根本不是我想要的結果。
「我現在是多麼困惑、煩惱和無助啊!我的上帝呀,我知道我這是在墮落,可我又能怎樣呢?

我回信是這樣寫的:
「一個優秀、努力、自信、自覺的學生,進了名牌大學,他能取得成功的概率也許是90%,進了其他重點大學,概率也許會降到85%,進了普通高校,這個概率也不會低於80%。
「但是,一個沒有良好的價值觀,沒有正確態度的學生,即便進了名牌大學,他的成功概率也一定是零。
「我自己當初申請大學時,最想進的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都沒有錄取我,結果,我去了哥倫比亞大學。但我並沒有選擇自卑和沮喪,我很好地把握住85%的成功機會,在學業和事業上都做出了很好的成績。
「祝願你把握住85%的成功機會,不要成為一個自暴自棄的人。」

成功的道路不只一條,成功的標準也不只一個。在與他人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固然是成功,但有勇氣不斷超越自己、不斷超越過去的人,為什麼就無法躋身於成功者的行列呢?如果只知道被動地接受世俗化的成功標準,就只能在人云亦云的氛圍中迷失自我,盲目地選擇那些並不適合自己的成功之路,或是像這位高分考入重點大學的學生那樣,為自己戴上沉重的精神枷鎖。

其次,一個崇尚一元化成功的社會一定是不完整、不均衡的,社會中絕大多數成員都很難體會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在一元化的視角下,如果僅以「成績」和「名利」來衡量個人、團體乃至社會的成敗,那麼,這個社會上99%的人都無法躋身於成功者的行列。畢竟,在學校中考得高分的只能是少數人;在工作中晉升為領導或成為億萬富翁的也只能是少數人。

這些人固然在自己的奮鬥方向上取得了成功,但其他人都是失敗者嗎?例如,那些不善於死記硬背、卻能在實踐中一展身手的學生,那些缺少一些領導才華、卻能在特定領域深入鑽研的技術專家,還有那些不喜歡追名逐利、卻能在知識的天地裡自由馳騁的學者,我們能說他們都是失敗者嗎?

如果一個社會的整體價值觀只承認少數幾類成功者,那麼,在各自的領域裡取得了不俗業績卻無法獲得社會認可的人,就很難體會到真正的快樂,這個社會中有勇氣從事那些寂寞、枯燥但卻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工作的人就會愈來愈少。這樣的社會很難達到均衡發展的狀態,也很難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走到世界的前列。

多元化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真正的成功有很多種:它可能是創造出了新的產品或技術,可能是取得了突破性的科研或學術成果,可能是因自己的行為而給他人帶來了幸福,可能是在工作崗位上得到了別人的信任,也可能是找到了最能使自己滿足和快樂的生活方式。同樣,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令人羨慕的名望和財富也是一種應當被尊重和認可的成功。

一句話,多元化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成功,尊重並鼓勵年輕人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成功道路,以便發揮他們各自的特長,實現他們各自的價值──這才是對待成功的正確態度。

在多元化成功的視角下,衡量成功的標準有很多種──可以是一個人的地位和財富,也可以是一個人的創造力和影響力,可以是一個人對他人的幫助或貢獻,也可以是一個人在自身基礎上的提高和超越……但無論對於哪一種類型的成功來說,最根本的衡量標準都應該是:

該行為是否對社會、對他人或對自己有益,是否能讓一個人在自主選擇的過程中,不斷超越自己,並由此獲得最大的快樂。
現在,讓我們來看一看不同類型的成功人士是如何理解並追尋最適合自己的成功的。在圖1-1中,列出了幾位成功者的代表人物,他們所擁有的名望、地位或財富差別極大,但他們都在各自的領域裡取得了令自己滿意的成功。

成功人士的財富和地位

◎林肯是美國第16任總統。他的成功是在叱口宅風雲的政治和軍事舞台上取得的,但更讓所有美國人難以忘懷的是,他在通向成功道路上表現出來的對國家、對民族的深厚感情。

◎愛因斯坦是著名的物理學家、相對論的創始人。他對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懷有強烈的好奇心,無論何時何地,他都寧願如醉如癡地漫步在科學的聖殿裡,也不願花時間理一理自己蓬鬆的頭髮,或者為自己選一套合身的衣服……

◎比爾‧蓋茲是微軟公司的創始人,是全球軟體產業的領軍人物。應當說,比爾•蓋茲在獲取名利和實現人生價值這兩方面都取得了成功。在他看來,衡量成功的方式可以說有很多種,其中最容易衡量成功的方法就是,看能不能給自己的家人、朋友和自己所尊重的人帶來幫助以及通過什麼能改善他們的生活。

◎特蕾莎修女是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她一生致力於幫助那些每時每刻都在與貧窮和饑餓做鬥爭的人們。也許她無法從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中獲得更多的財富,但她的無私奉獻卻為自己和他人帶來了最大的快樂。

◎梵谷的一生,是在艱難的生活、世人的冷漠以及與嚴重的精神疾病做鬥爭的過程中度過的,他始終也沒有放棄對藝術的追求──即便後人一度沒有給予梵谷公正的評價,這種追求本身也已經是最大的成功了。

◎卡夫卡生前只是一個普通的小職員。他雖然不斷地把自己對人生和世界的思考訴諸筆端,但卻很少想到要發表這些文字,甚至在臨終時還叮囑好友銷毀自己所有未發表的作品。幸運的是,好友在他去世後違背了他的囑託,將《城堡》、《審判》等足以震撼世人心靈的偉大作品整理出版。從這些不朽的文字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成功攀上文學頂峰的卡夫卡。

◎我的母親是一個既嚴厲又溫和、既傳統又開明且有智慧的女性,被她所有的朋友公認為「成功者」。她一生最大的成功就是養育了7個子女。早年,在父親隻身赴台後,母親帶著5個孩子獨自生活。一年後,她毅然決定赴台與父親團聚。她讓兄姊沿街變賣家產、籌措路費,以回娘家為名,一路輾轉,歷盡艱難。

憑著母親超人的智慧、勇敢、果決和鎮定,一家人終於得以團聚。她教育子女從小要學習中國傳統的思想和文化,恪守中國傳統的禮節和德操。但是,她也看到世界的進步,鼓勵子女學習新知識、接受新事物,支持子女 「做最好的自己」。

◎我家的園丁原本是來自墨西哥的移民,在異國他鄉,他憑藉著超常的毅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獲得了所有雇主的好評。他非常喜歡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經常用近乎癡迷的態度研究園藝技術。每當掌握了一種新的栽培或修剪方法後,他都會無比興奮,那神情就好像他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一樣。

儘管可以從名和利的角度出發,為上面這些人排出先後次序,但站在多元化成功的視角上,不能說他們中哪一個人更為成功或更為失敗──這就好比《財星》雜誌可以根據企業市值或其他量化指標評出世界500大企業,但即便是《財星》雜誌的編輯們也無法否認,在500大之外仍有無數規模較小的企業也在各自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功。

多元化的成功不僅可以讓每一個人發揮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從而發掘出自己的全部潛力,同時也能讓社會保持健康、和諧的狀態,讓社會成員體驗到最大的幸福。

美國是一個典型的崇尚多元化成功的社會。最明顯的例證是,美國的人才體系是多元化的,美國人才的成功途徑也是多元化的。在美國的企業中,不同類型的人才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獲得足夠的發展空間。例如,在微軟公司裡,不同類型、不同資質的人才都能憑藉自己的努力,獲得他人的尊重和認可,從而在事業上獲得成功。

研究人員的成功可能是發表了一篇重要的論文,測試人員的成功可能是找到隱蔽的「臭蟲」,支持人員的成功可能是幫助客戶及時解決了問題。對於這些不同類型的成功,微軟公司的管理者不但會坦然接受,還會與當事人擊掌相慶。

中國成語中有「東施效顰」的故事。如果用多元化成功的觀點來解讀該故事,則不難發現:西施的美麗是一種獨特的、有著鮮明個人特點的成功,東施當然可以從西施身上學習成功的經驗和法則,但不應該因為模仿別人而失去了自我。

微軟公司裡的「東施效顰」

微軟總裁史蒂夫•鮑爾默先生是一位優秀的演說家。他似乎有無限的能量,能極大地激勵起員工的激情。鮑爾默的演講一旦開始,就沒有人能阻止他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他會握起拳頭一次又一次地擊打自己的手掌,他會突然提高音量,或是在台上興奮地奔走……

微軟公司有一位經理被鮑爾默的魅力所吸引,打算模仿並複製他的一切。一次演講時,這位經理也學著鮑爾默的樣子,興奮地大喊大叫,不斷做出誇張的手勢,不時在台上跑來跑去。但在場的聽眾都以為他只不過是在用模仿鮑爾默的方式製造笑料,於是,這位經理只能在大家的一片笑聲中尷尬地結束了這場東施效顰的鬧劇。

這位經理和上面提到的東施一樣,試圖模仿或複製他人獨特的成功模式是行不通的,這樣的做法不會帶來真正的成功。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有的特質,每個人的成功都是獨一無二的。

從培養和教育年輕人的角度來說,只有摒棄一元化的思維定式,支持和鼓勵年輕人多元化、個性化的發展道路,整個社會才能湧現出更多的人才,青年一代才能在學習和工作中盡情展現自己的才華,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

所以,我的成功哲學的核心是:不要輕易走入一元化成功的誤區,而應主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成功道路;成功就是不斷超越自己,就是「做最好的自己」;不要讓人人都成為李開復,而是要讓更多的人理解李開復的成功哲學,並利用李開復的經驗和方法,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只有理解了以上幾點,這本書才會對你更有意義、更有幫助。

做最好的自己

既然多元化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那麼,該如何追尋多元化的成功呢?
多元化成功並不要求每個人都去刻意重複別人的成功之路,或者用別人的標準來評價和衡量自己,但它要求我們重視誠信的價值觀,擁有完整、均衡的人生態度,善於用智慧選擇最佳的解決方案,並能不斷地追尋自己的理想和興趣、不斷地學習和實踐,妥善地處理好身邊人際和溝通問題……

如果從這些方面嚴格要求自己,讓自己的每一天都能有新的收穫和新的提高,那麼,無論是否取得了預期的結果,這種努力本身就是最可嘉許的成功了。所以說:「做最好的自己」是通向多元化成功的必然途徑;只有一元化的成功才會強迫人們複製他人的成功模式。

如果強迫自己去做那些不適合自己的、模仿別人的事情,就無法從內心深處投入足夠的興趣和激情。在這樣的狀態下,就算盡了百分之二百的努力,也往往會事與願違,同時還會讓別人覺得自己缺乏誠意。

想取得成功,就要首先「做最好的自己」。換言之,成功就是按照自己設定的目標,充實地學習、工作和生活,就是始終沿著自己選擇的道路,做一個快樂的、永遠追逐興趣並能發掘出自身潛能的人。

深入思考下去就不難發現,財富、名利等外在指標往往是社會整體意識強加給個人的鏡子、尺規和參照物。大多數追求外在名利的人其實都是在竭盡全力模仿他人的成功,忽視了自己的特點、潛質和興趣,一次又一次地重複著「東施效顰」的鬧劇。

更重要的是,如果一個人迫於家長或社會的壓力,將考試成績、財富、名利當作自己終身奮鬥的方向,那麼,他所從事的多半不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他把這件事做好並因此而獲得成績、財富、名利的可能性也幾乎為零。

相反,那些追逐自己的興趣、愛好,善於發現並發掘自身潛力的人更容易得到財富和名利的眷顧,因為他們所從事的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所以他們更加有動力、有激情將事情做到完美的狀態──即便他們不能這件事中獲取財富和名利,也會得到終生的快樂和幸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eg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