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金錢是人見人愛,但它並不是人生的最終目的,而是達成最終目的不可缺少的工具。正如快樂並非人生的目的,而是發展健康人生的必要態度一樣。人生其實就像瑟夫所說的,在賺取財富之時,別忘了培植友誼,關懷他人。

世界上有三種不智的人:

第一種:有些人一生中從未有過多餘的錢,因此他們往往視錢如命,他們終日在賺錢,而從來沒有機會享受財富。

第二種:有些人則從未缺過錢,往往不為將來做準備,他們從不知道賺錢的辛苦,也從不用現實的觀點看待錢財,他們今朝有酒今朝醉,只想今日,不想明日。

第三種:還有些人則在投資理財時,往往受到情緒的控制,甚至因不理智的決策行動,使他們的財務狀況相當惡劣。

其實,金錢與生命都是有限的,最理智的做法是:及早規劃自己的理財生涯,同時控制自己的消費慾望,讓個人生活得更多姿多采。

經驗告訴我們,有些人錢不多,但他們很富足。有些人錢很多,但總不夠花。其實,錢多少並不是關鍵問題,關鍵是要有理智的理財之道,不要因你的任性和吝嗇而導致遺憾終生。

其一、健康的理財,才有健康的人生

量入為出是一切消費的規則。此外,情緒也是理財問題的關鍵。財務決策絕不能受到情緒的左右,不要因你的情緒而影響你的理財生涯計畫,否則你的生活將是貧窮又毫無意義。

其二、過度的吝嗇會使你活得不快樂

無論何時,理智、清醒、正確地進行財務計畫,你的一生將幸福、長久、健康、富足。

必要的與想要的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1997年報告,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中,只有低於六分之一的人財務能夠獨立。所謂財務獨立,是指退休後他們仍保持原有的生活水準。

今天,個人理財已不是青少年的最熱門話題。他們往往很少了解父母輩成功的理財之道,而學校也很少向學生灌輸理財知識。期望本書能做到彌補這些遺憾的作用。

讓我們先澄清一個重要的概念:「必要」與「想要」。

根據《理智理財》(Mind over Money,作者W. E. Nance與E. A. Charlesworth)的解釋:想要的和必要的是不一樣的概念!

「想要」(want)是指:我想感覺好,我想讓別人仰慕、羡慕,我想成為某類人。因此,我想要所有能使我感覺良好的東西。

「必要」(need)則是指:生存的必需品,如食物、居所、衣物、交通工具、子女教育、退休養老金。

因此,除生存的必需品之外,都屬於「想要」的東西。

按照這個解釋,我們有必要及早充分了解兩者的差別,因為我們需要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為成功的關鍵時期打下基礎。所以,當你購買任何東西之前,最好經常提醒自己:

我需要嗎?我很需要這些嗎?

儘管你有花不完的錢,也不要過度奢侈。例如,你擁有一輛跑車,那麼你想從跑車中獲得什麼?是富有、時髦、瀟灑的感覺?還是僅僅把它當做一種交通工具?

現今的許多東西被人們賦予了不同的意義,它們分別象徵著尊嚴、自由、冒險、成功、自我價值、權威或愛情等等。因此,教育、職業、家庭、房子、汽車、出國旅行和財富就被不同的人,按照不同的標準追求著。

那麼,當你在購買一些東西時,應該自問:

我是單純地買這件物品?我是在買某種象徵?

因此,這不是花多少錢的問題,而是你要它有何用處的問題。無論在哪個年齡階段,花錢都要量入為出。也就是說,你必須清楚哪些東西你消費得起,哪些你不應該問津。有計畫的生活,才不會讓你的財務窘困。

投資、儲備與收益

有人年收入只有50萬元,生活很滿足與快樂。有人即使一年有500萬元,生活仍然窘困與痛苦。你呢?

每一個人應該對自己的財務負責,所以,任何年齡階段的人,都應該為自己的未來做準備。也就是說,應該拿出收入的一部分用於投資。及早為退休做準備,對你的財務、你的未來生活負責!

因此,無論你的收入是多少,都應該拿出一定的比例為退休金投資。

本文摘錄自聯經1999年出版「一生的理財規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eg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