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後 你想住那裡?

■ 記者林韋任/專題報導

養生村旁建有環山步道,讓老人家可以慢步健身。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廖先生在公務機關工作20幾年,等著兩年後就要退休,最近他經常對朋友說:「退休後要跟太太搬到養生村去住」,因為辛苦了大半輩子,希望退休後能好好犒賞一下自己。

高齡社會 帶來老人商機

房地產市場會跟隨人口結構一起改變,目前台灣有兩個大變化,一是單身化造成的小宅化,另一個就是高齡社會帶來的老人住宅商機。

根據內政部的統計,全台65歲以上的老人到9月已達220萬人,台北市老人人口比率更達11%,迎接高齡化社會,內政部上周也修正老人福利法,增訂「老人住宅」專章,全面獎勵民間投資興建老人住宅。

不少集團 也想投入開發

目前除了廖先生正在物色的潤泰與台塑的銀髮住宅(養生村)外,奇美企業、國寶集團也投入老人住宅市場開發,不少壽險集團包括國泰、新光、富邦、遠雄、中壽等也躍躍欲試。

問題是,要選擇什麼樣的老人住宅?房地產專家建議,要看個人的生活習慣與身體狀況。

一般來說,與子女同住可以就近照顧,又能享天倫之樂;能自理生活又想享受退休人生的,獨居或與老伴相互扶持,十分自在;身體不適需要佣人照料,則可選擇住在方便就醫及親友探視的地區;想要享受專業的安養生活又不想麻煩子女者,則可考慮住在專業的安養中心或養生村。

住養生村 荷包要有分量

像廖先生這樣選擇住進養生村的人,在社會上還未形成風氣,主要是因為高額的保證金加上管理費,一般家庭可能「老的住不起,小的養不起」。

但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經理林永孟說,社會型態改變,台灣與子女共同居住的老人已不到五成,且逐年減少,根據行政院主計處91年調查,台灣有44萬名老人未與子女同住,人數較十年前增加近一倍。

其中只有和老夫或老妻住的有31萬人,獨居老人增加5萬人,住安養中心頤養天年的增加9萬人,顯示銀髮族自主生活的現象愈來愈普遍。

雖然國內退休老人選擇與子女同住的比率逐年降低,不少國人在家養老、含飴弄孫觀念仍根深柢固,因為三代同堂能一併解決奉養高堂與雙薪家庭養育子女的困擾,雙親患病也能就近照料,加上與親人同住有歸屬感等等,還是退休老人最理想的選擇。

與子女住 可考慮二代宅

若選擇與子女同住,樓中樓、透天厝皆讓父母與子女仍保有一點自我的生活空間,「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二代宅產品是不錯的標的。此外,住家鄰近公園最佳,可與鄰居街坊話家常,增進生活樂趣。

沒有與子女同住,能自理生活又想享受退休人生,越來越多人選擇買塊農地種菜怡情,目前東部地區及西部走廊鄉間,就不乏集合三五好友買地自力建屋,一同享受愜意生活的退休家庭。

退休住家 避免濕冷地區

喜歡大自然的,會選擇鄉村或山野海邊;喜歡鬧中取靜的,可選擇鄰近公園綠地的靜巷住宅。退休住家的選擇以小坪數、有電梯和低樓層為宜,並避免太過濕冷的地區。

身體不是很健朗、但有能力請佣人照料生活的退休族,則不妨選擇親友探視方便、鄰近醫院或方便就醫的純住宅區,最好是住在離醫院十多分鐘車程的寧靜巷弄,不僅就醫方便、生活寧靜,房價也便宜許多,是退休老人養老、養病的不錯選擇。

專業照顧 可找安養中心

身體狀況較差,需要較多專業照顧的退休老人,可以考慮住安養中心,想享受頂級安養照顧者,則可考慮強調24小時醫療支援、全天候生活服務的「五星級」養生文化村。

不過,林永孟說,國內七、八百家老人安養機構僅兩成合法,養生文化村限制入住者須有自理生活的能力,且要付高額保證金(數十萬到數百萬元)與生活月費(2萬元左右),也非普通家庭負擔得起。

【2005/12/03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eg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