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後每個月的養老金到底要多少才夠?最普遍的評估標準就是「所得替代率」。但以往傳統的觀念是,退休後所得替代率大約是6~7成,也就是退休後的每月生活金能夠有退休前每月所得的6~7成就很足夠了。
但是,這個觀念現在有了新改變!根據專家指出,未來民眾退休後的所得替代率可能要高達1倍以上,退休後的日子才過得下去,也就是退休後的生活金竟然要比退休前的月所得還高,這對於正在準備退休金、或是根本還沒開始的廣大上班族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
為何會有如此懸殊的結論?我們得從目前最常見的退休金計算方式談起,這個公式已經被擁有豐富實務經驗的專家所質疑,因為他們認為算式中的三大關鍵數字:「退休前的薪資」、「平均餘命」、「所得替代率」,其實都充滿了變數,因此往往也造成在預估退休金時,發生以下三種情況。
情況1
勞保投保薪資無法反應退休前真實薪資
ING安泰人壽執行副總經理林順才首先指出,用退休前薪資收入來當作計算基準,風險太高,因為中途可能會遭遇裁員、轉職,使得退休前的薪資金額相對更難掌握,無法做為長達二、三十年理財規畫的計算基準。而且太簡單的計算方式,所得到的實際金額,也不足以應付退休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不確定因素。
弘利投顧總經理劉凱平也補充,目前上班族有2個退休金來源:勞保老年給付與企業勞退金,前者給付是以勞保投保薪資為準,但是目前勞保投保薪資有上限限制(目前為43,900元),因此,當實際薪資超過投保薪資上限愈多的高薪者,未來勞保老年給付所能提供的所得替代率也就愈低。
此外,依照目前勞工保險老年給付和勞退金的年金給付(即將一次提領改為逐年提領)金額,都無法跟著通貨膨脹調整。退休後餘命愈長,這兩項年金給付所提供的所得替代率將會愈低。
退休金計算公式 |
退休金總額= 預估退休當時的每月薪資×12×所得替代率×(平均餘命-退休年齡) 所得替代率是指退休後每月所得除以退休前每月收入所得之比例,所得替代率愈高,表示退休後可享受的生活品質愈好。 平均餘命則是指某個年齡層的人預期平均還會有多少年的壽命,根據內政部的統計,2006年國人平均餘命,男性為74.57歲,女性為80.81歲,因此假設預計55歲退休的男性,至少要準備20年(75歲~55歲)的生活費用。 |
情況2
實際壽命遠超過原先預期的平均餘命
永豐銀行個人金融處副總經理韓志宇提醒,平均餘命只是平均值。而根據國外的研究報告也指出,能夠平安健康邁入老年階段的人,活到85、90歲以上的機率也會逐漸增加。且長期追蹤內政部的統計數據不難發現,平均餘命每10年就會增加2歲,假設現在35歲的男性預估要在55歲退休,20年後的男性平均餘命可能就會由目前的平均75歲增加為80歲,如果按照目前平均餘命規畫退休金,等到退休時就會面臨可能活太久、退休金不夠用的風險。
情況3
退休後花費可能比退休前更多
一般人會低估退休金的主要原因是,他們認為退休後只要過著儉樸的生活,每個月支出會降到最低,退休金一定夠用。但真實情況卻是:「退休生活的前10年,恐怕會花掉大半的積蓄!」林順才指出,因為退休後,擁有充裕的時間,花錢的機會其實不僅不會減少,反而會變多,例如到處遊山玩水。
前「普羅咖啡」老闆鄭哲明便是如此,2年前將咖啡店頂讓後,一筆豐厚的頂讓金與過去攢下來的財富,讓他決定提前退休。鄭哲明計算過,他和太太兩人目前1年生活費用約140萬元,另外1年再安排至少6次國外旅遊,光是旅行的費用就要近100萬元。
鄭哲明將一家賺錢的咖啡店變現,再加上房地產投資收益,他沒有退休金不足的煩惱,主因是他當初是用「退休後的可能花費」,而不是「退休前的所得」做為退休金累積目標。
以上3種情況,是造成退休金存不夠、所得替代率必須大幅拉高的主因,因此目前正在進行退休規畫的上班族,必須要趕緊建立以下2個重要觀念。
新觀念1
用支出取代所得,找出合理退休金
首先是不能用退休前的收入來預估日後的生活費用,而應該改以「退休首年度需要的生活花費」作為計算的基準。ING安泰人壽行銷經理謝佳芳建議,用目前生活消費型態去推估,並且列表計算,可以得到比較實際的預期數據。
謝佳芳的MBA論文就是以「台灣地區退休適足性之探討」為主題,她發現一般人在估算退休後預期生活費用會比較低,往往是用「刪去法」,例如以目前的每月支出減掉20年後已經償還的房貸、子女教育費用、孝養金等,只留下食衣住行需要的基本支出,卻忽略了退休生活中會增加的醫療和娛樂等費用。
因此,謝佳芳建議,除了基本生活費外,應該在支出表上增加一欄「優質生活費用」。譬如參加高爾夫球俱樂部、志工團體的會員費、國內、海外旅遊的費用等等。「支出表的費用列得愈仔細、退休金的誤差會愈小」,謝佳芳強調。
退休後的預期生活費支出表
預期退休後每月基本生活 | 理想中的優質生活 | |
費用支出項目 | 伙食費 交通費 醫療費用 水電費 置裝費 電話通信費 ‧ ‧ ‧ | 健身俱樂部會員費 高爾夫球場地清潔費 國內旅行 國外旅行 美食餐廳 ‧ ‧ ‧ |
小計 | =基本生活開銷 | =新增費用 |
說明 | 退休首年度費用=每月基本開銷×12個月+新增費用 |
新觀念2
退休後繼續理財,才能抗通膨
「一個完善的退休規畫,應該先從了解退休時需要的費用開始計算,最後才是依照設定的目標,選擇對應的投資工具。」但是林順才也提醒,許多準退休族以為退休準備只需做到退休的前一天就好了,其實退休後可能有長達30年的「提領期」,也必須靠理財規畫,才能讓提領時間加長。
謝佳芳分析傳統的退休規畫都是採取「存本取息」的方式,也就是存到一筆「老本」,將這筆錢放在定存或債券,領取孳息度日,但是這樣的方式,遇上了定存利率降到只剩1%多的年代,只靠利息收入的退休族,生活費勢必緊縮,就會影響生活品質。
「正確的退休金規畫應該是在退休後能夠長期『本息攤還』,」謝佳芳說,退休前累積的本金,應該可以再進行穩健投資,除了能夠應付長達30~40年的生活支出外,如果投資得當,靠著增加的投資收益,也不用擔心退休金會不夠用。
「影響退休金是否足夠的隱形殺手,其實是通貨膨脹,」林順才和劉凱平都認為退休後擔心「活得太久」,退休金不夠用,就在於長期的通貨膨脹率。因此退休後的理財,在投資工具的選擇上應該要具有穩健、又能抗通貨膨脹的特性。
韓志宇即將年過半百,退休金準備是迫在眉睫,為了要達成退休金目標,又不能讓投資收益被通貨膨脹率吃掉,因此他現在最主要的理財工具是「全球型股票基金」。林順才也認為,股票是最佳抗通膨的投資工具,「因為全球股市長期趨勢是持續向上,靠著這種可觀的長期報酬率,才能對抗也是節節上升的通膨率。」
林順才有許多已經提早退休的朋友,都因為「人算不如天算」,必須重回職場,因此他建議,退休規畫的實質內容必須是一種動態計畫(dynamic Planning),隨著消費型態、投資趨勢隨時調整,眼前必須調整的就是傳統的退休金計算公式,精算關鍵數字,才不會臨老才被迫延長退休年限。
【Smart智富月刊7月號 第107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