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

健保給付明年起改採DRG支付方式,不僅讓醫界憂心淪為「醫療生產線」,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和民間監督健保聯盟也擔心病患成為「醫療人球」的問題更為嚴重,要求儘速訂出品質監控指標的配套措施。

健保局副總經理黃三桂指出,以前的公、勞保或健保給付,都採論量計酬,使得醫界為增加收入而衝高服務量,反而增加醫療浪費;在健保實施總額給付後,雖然已能發揮抑制服務量的效果,但為進一步合理分配醫療資源,並提高管理效率,進一步推動DRG。

但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指出,從過去健保局推動「卓越計畫」,到明年上路的DRG,其實都只看到主管當局為了控制醫療費用上漲而使盡各種手段,卻未見病患醫療品質提升,甚至常見醫院頻頻換藥、病人等不到病床等抱怨。

滕西華強調,在DRG定額給付下,等於是鼓勵醫界挑「好賺」、「輕症」的病人,把重症病人推出去;尤其照顧愈多重症病患的醫學中心,除已面臨給付點值縮水,即使DRG加成給付,畢竟只是杯水車薪,這對國內的醫療生態反而有害。

醫改會主任蕭敏慧也表示,病患最擔心醫院實施DRG後,原本應做五項的檢查卻因而縮水,這和過去實施總額給付,醫院拚命為病患做檢查來衡量,會有天壤之別,未來民眾如何確保所接受的檢查或治療沒有被「偷工減料」?

蕭敏慧指出,大多數病人並不知道什麼疾病該做哪些檢查和治療,健保局應把握未來十個月的時間加強民眾衛教,讓民眾了解自己的就醫權益,確保不致因DRG而讓醫療服務品質縮水。

因此,專家建議,民眾未來若因病住院,最好先請醫師擬訂治療計畫,患者最好主動詢問住院期間的處置過程,如果還沒痊癒,就被醫院要求出院或被迫提早出院,患者應主動向相關單位申訴。

 

新聞辭典》DRG支付制度

DRG(Diagnosis related groups,住院診斷關聯群)支付制度,是英文的縮寫,一九八三年開始在美國實施。它也是各國實施醫療保險制度以來,由保險人給付醫療院所的主要支付制度之一。

DRG支付制度和現行論量計酬制度最大的差別,後者是依據醫院的服務量給予報酬,通常是報多少給付多少;前者則是根據臨床醫學的治療現況,把住院病患的診斷、手術或處置、年齡、性別等,及出院狀況等條件,將病患分為不同的群組,給予定額給付。

目前台灣根據美國的版本,共修正為九百六十九項,並根據不同的權重比例,事先訂定給付價格。除特殊個案外,同一群組採定額支付。

【2007/03/08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eg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