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日報╱劉曉君】2007.06.03 04:53 am
關於香港醫療融資改革,陸續討論已逾十年之久,坊間爭議聲音不斷,但總是意見不一。對此特區政府也視為一個重要改革政策之一,有關當局較早之前更是親自走訪新加坡、瑞士、巴黎、澳洲等地取經,預料討論多時的「融資方案」將於年底前正式出籠,許多人也預料諮詢公眾當中「醫療保險」將會是其中一項重點建議項目。因為香港醫療改革刻不容緩,主要有以下三點要素:
一、 醫療開支龐大,政府財政緊絀︰隨著全球人均壽命的增長,醫管局公共醫療開支由1994~1995年的145億,激增至2004~2005年的302億,數字著實令人震驚。據調查顯示,香港男性平均壽命79歲、女性平均壽命84歲,分別穩佔全球人類壽命最長地區的第一位及第二位,而接踵而來的公務員「長俸」的問題,才是政府最棘手的財政難題。
主因公務員「長俸」沒有另設基金,也沒專項提撥準備,縱使特區政府儲備再多,都不能預測公務員壽命有多長,「長俸」問題絕對是無底洞,對於公共醫療開支日益增加,根本無法兼顧。
二、公私營收費懸殊,醫療系統失衡:公營醫療市場占有率從一九九○年的80%至二○○四年的95%,大部分市民習慣到公營醫院,部分市民更認為享有全面醫療服務是基本權利及福利,與個人責任無關。總之不是否有納稅,人人皆可享受平價且高素質的醫療服務。
三、人口老化急速,醫療費用飆升:據研究顯示,65歲以上的民眾花費在醫療服務的費用是一般人的三倍,而預料香港65歲以上人口,未來20年內將激增四倍;到了2033年,路上所見將有近三成是「銀髮一族」,加上近年長期病患者漸增,慢性病逐漸年輕化,醫療科技發展迅速,人類壽命不斷延長,導致醫療成本高漲。
有關當局自1997年委任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專家小組,負責檢討香港醫療制度以來,在過去十年,「醫療融資」改革建議眾說紛紜,最後綜合出三大方向:
1、大幅提高醫療收費,鼓勵市民轉投私營醫院。
2、強制市民自行儲蓄,設立「頤康保障戶口」,40~64歲市民強制每月提撥1~2%薪資收入存入個人帳戶,此舉類似香港強積金的概念,等到六十五歲之後作為醫療開支。
3、鼓勵市民購買「私人醫療保險」。
個人認為,在人口老化及財政赤字日益嚴重之下(縱然週去兩年有舒綬跡象),公營醫療服務的角色必須重新訂位,醫療改革務必向「用者自付」原則發展,並通過政府、私營醫療機構及保險界三方面互相緊扣,將部份目前由公營醫院承擔的工作及風險,透過醫療保險制度,適當地轉移至私營醫療機構,這是既快捷又最有效以及最不犯本的方法。
資源運用需恰如其分
由於香港市民習慣平價優質的醫療服務,因此不免擔憂一旦強制實施「用者自付」原則,必定會引起極大反彈聲響。因為香港不像鄰近的新加坡國家,新加坡政府多年來強調健康是「個人責任」,因此政府除了強制人民儲蓄作為醫療開支之外,也鼓勵民眾自購嚴重疾病保險,以備不時之需。新加坡人對於「預防勝於治療」的道理有深刻體認,不想多花錢醫病,就要注意身體健康,留意均衡飲食,在「自己身體由自己負責」的觀念下,政府推行醫療改革自然事半功倍。
其實香港市民並非每個人都排斥「用者自付」觀念,自從2003年的「沙士」一疫之後,購買「醫療保險」人數激增,市民瞭解想要享受優質的醫療服務,自然要付出代價,倘若改革方案一旦施行,相信阻力應該沒有想像中的巨大,值得注意的,反而是醫療保險機構在醫療融資中所扮演的角色。
對於先前揭露醫生和保險公司之間利益的爭議,顯示制度在保障市民獲得適當治療的同時也出現漏洞,政府應加強醫療保險市場運作監管,增加透明度,以增強市民轉投私營醫療市場的信心。
至於「醫療保險」另一個重點就是資源運用是否適得其所。本人有一名購買醫療保險的客戶,其八歲女兒在一個月前發高燒,住進一家私營醫院,客戶形容這家醫院的設備,一步入兒童病房,恍如進入遊樂場,大部分的兒童病情並不嚴重,可自行進出,晚上看電視至午夜。
由於家長不在場,部分兒童更表示住院比家裡自由得多,想多住兩日,不願出院。客戶認為此舉不值得鼓勵,他更不想女兒對醫療資源運用產生錯誤觀念。由於「醫療保險」並非分紅保單,沒有儲蓄成份,一旦沒有索償,所繳保費便不能取回,因此,部分民眾購買之後,即使病情不算嚴重,也會入院住幾天。對於民眾這種貪便宜的心態可以理解,但後續衍生的結果,便是保費只會不斷增加,最終受害的終究是市民。
融資方案要有「安全網」
其實「醫療保險」也可考慮引用「用者自付」概念,每人自設一個「獨立醫療戶口」,類似汽車保險的無索償折扣(No Claim Bonus)。車保之所以有車輛在輕微碰撞後,寧可自付金錢維修,而不向保險公司索償,是因為希望保持優良記錄,留待下次續保時得到優惠。
倘若「醫療保險」也能參考此原則,只要沒有入院索償或記錄良好,對於續保時也可設定適度的優惠或獎勵,鼓勵市民不要動不動入院,浪費醫療資源。
這也說明為何有人保養車輛比保養身體更為關心。與其期望改變人的觀念,倒不如「用制度去推動人」更為實際。相信屆時每個人會有較大動力保持健康,對於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充足睡眠的作法會更為積極。縱使生病,也較少對醫療服務做出無理索償。
公營醫療資源有限,政府不能繼續「無上限」補貼,理應盡快設定底線,「用者自付」是改革的大方向,至於當中是否涉及扣稅、資助或補貼,便要再做諮詢。有經濟能力的市民應該分擔部分醫療成本,唯有養成正確求醫目的及醫療成本觀念,醫療資源方用得適宜。
但無論採用何種融資方案,一定要設定安全網,以保障弱勢社群,當中包括:長期病患者、殘疾人士、年老長者、綜援人士(接受綜合社會保障援助人士)等,確保每個人能享有適當的醫療服務,以符合公共醫療政策的「不應有人因為經濟理由而得不到適當醫療服務」的基本原則。(香港RFC認證財務顧問師、現任職大同理財服務有限公司Senior Business Development Manager)
【2007/06/03 經濟日報】
關於香港醫療融資改革,陸續討論已逾十年之久,坊間爭議聲音不斷,但總是意見不一。對此特區政府也視為一個重要改革政策之一,有關當局較早之前更是親自走訪新加坡、瑞士、巴黎、澳洲等地取經,預料討論多時的「融資方案」將於年底前正式出籠,許多人也預料諮詢公眾當中「醫療保險」將會是其中一項重點建議項目。因為香港醫療改革刻不容緩,主要有以下三點要素:
一、 醫療開支龐大,政府財政緊絀︰隨著全球人均壽命的增長,醫管局公共醫療開支由1994~1995年的145億,激增至2004~2005年的302億,數字著實令人震驚。據調查顯示,香港男性平均壽命79歲、女性平均壽命84歲,分別穩佔全球人類壽命最長地區的第一位及第二位,而接踵而來的公務員「長俸」的問題,才是政府最棘手的財政難題。
主因公務員「長俸」沒有另設基金,也沒專項提撥準備,縱使特區政府儲備再多,都不能預測公務員壽命有多長,「長俸」問題絕對是無底洞,對於公共醫療開支日益增加,根本無法兼顧。
二、公私營收費懸殊,醫療系統失衡:公營醫療市場占有率從一九九○年的80%至二○○四年的95%,大部分市民習慣到公營醫院,部分市民更認為享有全面醫療服務是基本權利及福利,與個人責任無關。總之不是否有納稅,人人皆可享受平價且高素質的醫療服務。
三、人口老化急速,醫療費用飆升:據研究顯示,65歲以上的民眾花費在醫療服務的費用是一般人的三倍,而預料香港65歲以上人口,未來20年內將激增四倍;到了2033年,路上所見將有近三成是「銀髮一族」,加上近年長期病患者漸增,慢性病逐漸年輕化,醫療科技發展迅速,人類壽命不斷延長,導致醫療成本高漲。
有關當局自1997年委任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專家小組,負責檢討香港醫療制度以來,在過去十年,「醫療融資」改革建議眾說紛紜,最後綜合出三大方向:
1、大幅提高醫療收費,鼓勵市民轉投私營醫院。
2、強制市民自行儲蓄,設立「頤康保障戶口」,40~64歲市民強制每月提撥1~2%薪資收入存入個人帳戶,此舉類似香港強積金的概念,等到六十五歲之後作為醫療開支。
3、鼓勵市民購買「私人醫療保險」。
個人認為,在人口老化及財政赤字日益嚴重之下(縱然週去兩年有舒綬跡象),公營醫療服務的角色必須重新訂位,醫療改革務必向「用者自付」原則發展,並通過政府、私營醫療機構及保險界三方面互相緊扣,將部份目前由公營醫院承擔的工作及風險,透過醫療保險制度,適當地轉移至私營醫療機構,這是既快捷又最有效以及最不犯本的方法。
資源運用需恰如其分
由於香港市民習慣平價優質的醫療服務,因此不免擔憂一旦強制實施「用者自付」原則,必定會引起極大反彈聲響。因為香港不像鄰近的新加坡國家,新加坡政府多年來強調健康是「個人責任」,因此政府除了強制人民儲蓄作為醫療開支之外,也鼓勵民眾自購嚴重疾病保險,以備不時之需。新加坡人對於「預防勝於治療」的道理有深刻體認,不想多花錢醫病,就要注意身體健康,留意均衡飲食,在「自己身體由自己負責」的觀念下,政府推行醫療改革自然事半功倍。
其實香港市民並非每個人都排斥「用者自付」觀念,自從2003年的「沙士」一疫之後,購買「醫療保險」人數激增,市民瞭解想要享受優質的醫療服務,自然要付出代價,倘若改革方案一旦施行,相信阻力應該沒有想像中的巨大,值得注意的,反而是醫療保險機構在醫療融資中所扮演的角色。
對於先前揭露醫生和保險公司之間利益的爭議,顯示制度在保障市民獲得適當治療的同時也出現漏洞,政府應加強醫療保險市場運作監管,增加透明度,以增強市民轉投私營醫療市場的信心。
至於「醫療保險」另一個重點就是資源運用是否適得其所。本人有一名購買醫療保險的客戶,其八歲女兒在一個月前發高燒,住進一家私營醫院,客戶形容這家醫院的設備,一步入兒童病房,恍如進入遊樂場,大部分的兒童病情並不嚴重,可自行進出,晚上看電視至午夜。
由於家長不在場,部分兒童更表示住院比家裡自由得多,想多住兩日,不願出院。客戶認為此舉不值得鼓勵,他更不想女兒對醫療資源運用產生錯誤觀念。由於「醫療保險」並非分紅保單,沒有儲蓄成份,一旦沒有索償,所繳保費便不能取回,因此,部分民眾購買之後,即使病情不算嚴重,也會入院住幾天。對於民眾這種貪便宜的心態可以理解,但後續衍生的結果,便是保費只會不斷增加,最終受害的終究是市民。
融資方案要有「安全網」
其實「醫療保險」也可考慮引用「用者自付」概念,每人自設一個「獨立醫療戶口」,類似汽車保險的無索償折扣(No Claim Bonus)。車保之所以有車輛在輕微碰撞後,寧可自付金錢維修,而不向保險公司索償,是因為希望保持優良記錄,留待下次續保時得到優惠。
倘若「醫療保險」也能參考此原則,只要沒有入院索償或記錄良好,對於續保時也可設定適度的優惠或獎勵,鼓勵市民不要動不動入院,浪費醫療資源。
這也說明為何有人保養車輛比保養身體更為關心。與其期望改變人的觀念,倒不如「用制度去推動人」更為實際。相信屆時每個人會有較大動力保持健康,對於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充足睡眠的作法會更為積極。縱使生病,也較少對醫療服務做出無理索償。
公營醫療資源有限,政府不能繼續「無上限」補貼,理應盡快設定底線,「用者自付」是改革的大方向,至於當中是否涉及扣稅、資助或補貼,便要再做諮詢。有經濟能力的市民應該分擔部分醫療成本,唯有養成正確求醫目的及醫療成本觀念,醫療資源方用得適宜。
但無論採用何種融資方案,一定要設定安全網,以保障弱勢社群,當中包括:長期病患者、殘疾人士、年老長者、綜援人士(接受綜合社會保障援助人士)等,確保每個人能享有適當的醫療服務,以符合公共醫療政策的「不應有人因為經濟理由而得不到適當醫療服務」的基本原則。(香港RFC認證財務顧問師、現任職大同理財服務有限公司Senior Business Development Manager)
【2007/06/03 經濟日報】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