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建構一生的財務計畫-內容摘錄自《退休理財的六堂課》,天下文化出版
溫世仁先生是一位相當特別的企業家,他的遽逝令我感觸甚深。他在50歲時立志不再做生意人,將全數時間與精力投注在社會志業上。溫世仁的志願之一是要利用科技知識驅逐中國鄉鎮的貧窮,他的足跡遍及各地,一年待上飛機上的時間超過一百多天。每當抵達一地,迎接他的是排山倒海而來的工作,溫世仁覺得投身其中樂趣無窮,但長期以往,終把生命的蠟燭燃盡。

我常想,一個人一輩子創造與擁有的資源是有一定額度的,所做的事、所賺的錢、所能享用的幸福,應該都有一定的存量。人生若過度燃燒,提早把一輩子的工作做完了,上帝只好提早把人召回天堂,溫世仁的情況或許正是如此。

經濟學中提到的Lifetime Consumption釐清了人生期間所得、消費與儲蓄間的關係。以累積總資產為縱軸,以年齡為橫軸,退休前的所得劃分為消費與儲蓄兩大項,消費與儲蓄都是固定、平穩的橫線,累積的儲蓄會讓個人總資產逐年增加,退休時正是個人資產累積的最高峰。退休後,由於所得來源消失,退休前的儲蓄正是退休後消費(負儲蓄)的來源,個人的總資產也逐步下滑。



這個學理蘊含的意義是,一生消費是可以做跨期規劃的,儲蓄是為平衡一生中的消費。個人一生總消費多寡,除了看收入多少之外,還得看人的一生有多長。人類壽命愈來愈長,必須利用有收入時為退休後的生活預做打算,最好的辦法便是利用年青有工作時盡力儲蓄。

再以資產累積的角度觀察,在年輕力壯、收入大於支出時,個人資產累積的速度是以1+報酬率的速率成長;而在退休後、支出遠遠超過收入時,就得利用以往累積資金過生活。若是沒有儲蓄可供支應而被迫借貸度日,借貸金額也會以1+借貸利率的速率增長。

一個人一生財富既然有一定額度,只要努力,每個人所賺的錢都應該足夠一生的支用,重點在於消費與收入兩條線之間的距離遠近。如果年輕時只想及時行樂,賺到錢就花,甚至只求眼前享樂,賺五毛花一塊,背負著大筆卡債過日子也毫不在乎,消費橫線上移,甚至超越至收入橫線上方,除非天上掉下一筆橫財,可以讓你擺脫生活窘迫的命運,否則退休後過苦日子,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要拉高收入與消費間的距離,不外乎開源與節流。只開源,不節流,賺得多花得也多,就像是底部鑽了孔的水桶,桶子裡的水永遠也難裝滿;只節流,不開源,一方面似乎過於虧待自己,另一方面也難以據此積累較大的財富。

賺大錢靠機會,花一輩子的錢則要靠智慧,這是選擇題,不是是非題。花幾千元多買一件衣服或少買一件衣服,只是衣櫃中的爆滿程度有所差別;若把這一筆錢拿去繳房貸,減輕的是未來的負債,增加的是未來的資產。

想要在什麼時候花自己一輩子的錢,每個人各有不同的選擇。一生的財富額度有限,早些享受或是晚些享受,要不要平均分散在人生的各個階段中取用,要靠你自己的智慧去決定,決定了就不要後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陶淵明 飲酒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eg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